政产学研金的“高新模式

  ——56万平方米,一个科技园的有形区域;100家国内外高端科研院所、300家高科技企业,升腾了一个园区的无限梦想
  
  4月23日上午,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起步区综合研发楼在阳光照射下格外“清秀”。综合楼启用至今,短短一年时间,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“国字号”科研院所入驻,20多家海内外知名科研机构聚集,10余名海归博士扎堆创业……“政产学研金的聚合效应开始释放。”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博士、副总经理杨小平说,园区生物医药技术链不断完善,9大公共技术平台开始运转,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相继建立。
  
  政府与企业“热情拥抱”,科技与金融“完美结合”。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的特色模式,正在高新区加速形成。“政产学研金体系中,政府的作用很关键。”杨小平说,政府能够调动各种资源,形成强大的凝聚力,“只有政府和企业‘热情拥抱’,才能实实在在出成果。”“政府主导绝不是政府大包大揽,政府的定位应该是服务。”市政协副主席、高新区工委书记刘洪波说,“高端人才来高新区,只要带着一个电脑就可以了,他们不用投资建实验室,我们这里提供了全部创业配套。”
  
  漫步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,一期12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塔吊林立。“今年年底各孵化大楼将陆续封顶,届时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烟台分所将住进‘新家’。”杨小平说。不仅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,同济大学、上海中医药大学等知名院所也相继入驻园区。园区不追求做生物企业的“博物馆”,而是做“飞机场”。“除了服务和维护各类‘飞机’的起飞、降落,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条既可以起降A380,也可以起降国产支线飞机的‘跑道’。”杨小平说,这条跑道就是贯通研发、教育培训、孵化创新、中试孵化和规模生产在内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“技术链”。
  
  技术链的不断完善,得益于政产学研金的创新模式。“园区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市场为导向,高度企业化运营。”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宋华静说,“这种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性,将企业、政府、高校、科研院所紧密起来。”“有了技术链和公共技术平台,园区就像一个‘大磁场’,不断汇聚高端人才团队、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。”杨小平说,10年内,100家以上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的研发中心实验室、300家以上生物技术公司将入住园区。

 

 

 

绿叶投资集团官方网站

鲁公网安备 37061302000083号